从天体命名说到Intel产品型号

胖头陀 2016年07月03日 18:39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太阳轨道上完全舒展开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与作用之前,各种最新被发现的行星和天体的命名是件很有讲究的事情,最起码过程可能会被抻得老长,甚至带有一些加冕的意味。

譬如我们熟知的天王星,最早被称为乔治之星,以此向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致敬,直到差不多70年后,天王星的名称才被普遍接受。

有趣的是,天王星也是人类使用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行星。

由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太过强大,以至于现在新天体的命名都采用诸如“开普勒-1129b”这样的格式,零售转批发了。

对了,我得声明一句,开普勒-1129b并不是信手拈来的例证,它体积与地球相当,位于“宜居带”的中间,或许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也未可知。

我得努力控制一下,不然恐怕又要跑偏——其实我今天想说的是Intel桌面处理器,尤其是移动产品系列的命名方式,那简直是门学问,这个圈子里我估摸着也就献哥狒姐崔姨妈等少数人能搞明白……

在多年前的奔腾时代和之后连续的若干年里,Intel的产品命名方式异常简单和有效,无论你买一部现成的品牌机,还是说自购13个配件攒机,你很清楚机器的大脑是什么,拥有什么样的火力。

不过早年曾经有个典型的反面例子,似乎就是想让人们不明就里:Cyrix公司和AMD合作研发了具有争议性的性能指标系统——Performance Rating,简称PR,专门用于和Intel的产品做比较。

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6x86-P166+是Cyrix当时的王牌之一,其实它的主频只有133MHz,但由于Cyrix认为其性能抵得上Intel运行在166MHz主频的产品,于是便堂而皇之地标之以P166+,P是指代Intel的Pentium(奔腾)。

然而,在浮点运算等方面(对我们来说其实就是打最新游戏啦),Cyrix的产品完全无法与Intel匹敌,结果类似这种PR的产品命名方式,在当时很多用户眼里,就成为一种欺瞒。直到今天我还认为,Cyrix的被收购,以及AMD的日渐式微,多少都和这种虚标有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大致是从酷睿系列处理器开始,我们迷失在各种复杂的型号当中。比如i7-5950HQ,一般人只注意最前面的i7,“太棒了!Intel最好的处理器。”这是人们最典型的反应。

实际上呢,后面附带的一堆数字和字母也是有意义的:第一个5代表这是第五代英特尔酷睿,字母H表示其中集成了高性能显卡,字母Q则代表了这是一款四核心的产品。

有的时候,产品型号后面还有别的字母。比如K就表示这款产品没有锁频;U大家可能都知道,它代表超低功耗;MX代表移动式至尊版,假如没有M,就表示它很可能是用于台式机的至尊版;至于Y,则代表了极低功耗。

此外还有K、S、T、E等,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一一列举了。

我们自以为摸清了Intel产品型号的命名方式,然而在今年下半年Intel推出代号为Kaby Lake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之后,我怀疑我们又得混淆一段时间。

与之前的产品相比,第七代酷睿仍将采用14nm工艺和老的架构,因此功耗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惟一的变化可能只是提速,以及命名方式。

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极低功耗Y系列为例,从五代起,它的专属名字变为Core M。到第六代Skylake,Core M变成了Core m3/m5/m7,注意到了吗?m变小写了,我们也忍了。

可是在即将发布的第七代酷睿上,m3系列保持了不变,m5和m7居然又被改为i5和i7,因此我们届时看到的产品型号会变成:Core m3-7Y30、Core i5-7Y54和Core i7-7Y75。看起来大不相同,但实际上它们同属一个系列,差别只是频率不同。

在某网站上,一则对此新闻的评论得到了读者的海量点赞——“奸商福音”——意思是商家可以藉此蒙骗更多小白了。虽然我并不是如此看,不过Intel是不是应该适时在产品型号方面做做减法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