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裴宁 2019年09月19日 09:18

前段时间,我们第一观点网曾报道了有关去哪儿网涉嫌大数据杀熟的内幕,并且发布了一篇题为《频频被曝“杀熟”,去哪儿网深陷信任危机》的文章。不曾想这篇文章在网上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关注与热议,但此前不久,第一观点网记者却遭到了一名自称是去哪儿网法务律师人员的电话通知,态度强硬让我们撤稿。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对于这个无理要求,我们当时就拒绝了。

毕竟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记者是实事求是采访了当事人,并且还通过内部渠道了解到很多有关大数据杀熟的内幕。同时出发点我们也并非是针对某一家企业,而是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弊病进行曝光,目的也是为了让整个行业可以持久良性的发展,也顺带告诫广大用户要警惕这些消费“陷阱”。

况且,如果去哪儿网自身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为何又会有这么多的热心网友留言向我们诉说曾经亲身经历过的遭遇呢?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不难看出,很多网友都表示多多少少遭遇过大数据杀熟,而且还有位热心网友表示,“大数据的初衷是为了了解客户需求以便精准投放广告。只是…….”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对此,我们决定针对大数据杀熟这类社会现象再整体进行一次深度剖析,下面就先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大数据出现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大数据出现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据各类公开资料显示,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当时大数据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而在业界看来,大数据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大数据”能够实现精准营销,通过给用户精确画像实现靶向传播,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比如说网上订餐,平台会根据以往的消费记录推荐比较接近用户口味的美食;又比如在购物平台上挑选商品时,平台也会根据用户的历史搜索记录来推荐类似的商品等等。这些本是好事,若能依靠技术实现需求的私人定制式满足,定能增进大众消费时的获得感。

总而言之,大数据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并服务于用户。但随着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些商家却利用大数据频频杀熟,这显然已经违背了大数据出现的初衷。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支付的价格为什么比新客户反而贵呢?这显然违背了正常交易规则与商业常识,却又何以时有出现呢?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代表“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不再货比三家,于是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老用户提供并不优惠的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实属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而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张林山看来,“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虚假标价并使消费者误解,诱骗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的做法,显然背离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涉嫌‘价格欺诈’。”同时,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也认为,“大数据‘杀熟’属于‘价格欺诈’,是一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直接表示,“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背信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违反法律要求。”

眼下,大数据杀熟其实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早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发布了有关“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此外,被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而在上一篇文章里面,我们也列举了一些有关去哪儿网的杀熟案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开头提到的文章。

大数据本身无错,商家平台不该乱行使权力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商家的不良行为,就将大数据视为“洪水猛兽”,毕竟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某位互联网大咖的口中,大数据就像是一把菜刀,用在不同人手里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厨师手握菜刀可以烹饪一道道美食,而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手中,却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隐患。

第一观点网记者还从专业人士处了解到,“杀熟”的背后,是平台对用户诸多隐私信息的采集、应用,平台有过度获取、搜集、滥用用户隐私信息的嫌疑。由此可见,所谓大数据“杀熟”,其根本在于一些不良商家枉顾道德与法律以求谋取私利。所以,我们才积极呼吁有关部门针对涉嫌违法违规的商家平台一定要给予对应的惩罚,这样才能止住这种“薅用户羊毛”的失信行为。

那么杀熟现象为何会时有发生呢?业界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根本无法存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消费者掌握了相同商品或服务的充分信息,因此不会选择价格高的商品或服务。但我们实际却生活在非完全竞争市场当中,甚至是垄断或者寡头市场,这样一来遭遇杀熟就不可避免了。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而且现在用户在互联网上等同于透明人,很多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水平等信息轻而易举分析,并对不同用户进行分类定价。同时由于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性质,消费者往往处于获取消息的劣势地位,客户的知情权难以保障。

虽然我们所处在的社会环境需要积极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但绝不能让这些新技术成为不受规则控制的敛财工具,必须要建立诚信透明的规则、规范。大家对“大数据杀熟”问题的关注,也是希望新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平台的不规范操作,就对新技术产生排斥,毕竟大家的不信任应该针对不良平台而不是某种新技术。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出自于大数据本身,而是在于某些互联网平台在成为巨头后,是否还能恪守用户价值第一的原则?是否还值得用户信任,是否能坚持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用户的利益?

譬如,现如今去哪儿网移动端的基本用户数量早已突破了5000万,数千万用户都在使用同一平台下单,那么试问去哪儿网是否有严格要求自身坚守底线,对新老用户一视同仁呢? 

平台究竟该不该区别对待新老用户?

长远来看,通过大数据杀熟“获利”不仅对企业自身不利,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用户数据滥用也有可能会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去年频繁曝出用户隐私泄露的Facebook,一度成为各界人士的抨击对象,股价也是应声大跌。而从近年来的表现看,不光去哪儿网由于大数据杀熟深陷信任危机,就连携程也没能幸免。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平台针对大数据杀熟的解释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新客户,所以才需要这样做。但这个借口是否就能作为大数据杀熟的理由呢?尤其从营销学的角度来分析,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明显要比开发一个新客户便宜得多!从经验来说,目前互联网平台获得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用户的5—10倍。所以说,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身为老用户就应该被平台当作鱼肉任其宰割吗?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挖掘新用户的难度与成本确实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网民数量每年都在减少。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已经碰触到了天花板。而且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已经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跌至6%。而且互联网公司吸引新用户的成本每年都在翻倍上涨,2005年一毛钱买一个用户的成本现在已经涨到了至少一百元,而且高活跃度可能仅仅只会维持一到两周。

在这种背景下,难免有些平台会铤而走险。不惜借用大数据杀熟来吸引新用户,无视老用户的切身利益,甚至辜负了这批老用户的信任。

只不过,在现如今出行市场当中,虽然携程与去哪儿网市占率最高,但毕竟竞争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美团跟飞猪在酒店和出行业务上的投入同样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团酒店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超过了携程。更关键的是,不管是美团还是飞猪其背后都有大生态来支撑其吸引新用户,这点要远胜于携程与去哪儿网。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何携程与去哪儿网已经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去哪儿网杀熟引争论:大数据是商家敛财工具还是造福用户手段?

 

写在最后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希望包括去哪儿网在内的互联网平台巨头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在追求平台自身高速增长的同时,切不可将用户的利益置若罔闻。说到底,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是靠用户创造的,无论何时都应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为金线,依法依规进行商业行为,并且维护用户的权益。

此外,大数据杀熟如同玩火,一旦碰触难免会引火烧身。而且不管是大众消费者还是媒体记者,都拥有监督相关平台严格遵守合法、正当原则与制度的权利,而不是一遇到威胁就退而避之!我们的记者也不会因为收到某些恐吓或者谩骂就放弃对真相的探求,也希望大家尽可能多在留言区留下自己曾遭遇过类似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在此感谢大家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始终坚信正义迟早都会到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