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东站台科技峰会:moto z是跳出逻辑的创新吗?

科技说说 2016年06月29日 18:26

联想非常迫切的想要外界知道,他们不久前推出的moto z摩磁手机是一款多么优秀的产品。所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移动业务集团联席总裁陈旭东站在了某科技峰会的演讲台上。

陈旭东言简意赅的提到,听说主办方最开始并没有打算邀请手机厂商参加峰会,直到6月9号联想在旧金山的创新技术大会上发布了新品。

4d21e1870c891440abafb38ce688392c.jpg

陈旭东口中的新品就是不久前联想刚刚发布的模块化手机moto z,一款具有高度扩展性的创新产品,通过机身外部的16个磁力点,moto z可以与一些功能定制模块连接以达到扩展功能的目的,比如音响模块、投影模块、电池模块等。

智能手机遭遇瓶颈

陈旭东认为,目前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正遭遇瓶颈。他表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进化。比如,暗光下拍照可不可以?外放效果更好能不能实现?如果还想用手机与同事一起分享和欣赏视频、图片,那么,再加个投影仪功能好不好?

这一系列的疑问实际上都是在强调moto z的模块化创新举措,联想认为它代表了智能手机未来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

71e6aec2e7f5ba60555923109481be8d.jpg

陈旭东在峰会上提到了两个智能手机未来的创新方向,一种是柔性屏,另一种就是模块化。关于柔性屏我们看到,三星、LG、联想以及OPPO都已经展示过相关样品,但也都明确表明,柔性屏距离商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而最早由谷歌提出的模块化技术,如今已经被联想率先推向商用。不过,由于今天智能手机创新长期停滞不前,在这期间,任何新产品新技术都可能引领整个行业,所以我们也不能确定是否模块化技术就能代表未来。

但显而易见的是,智能手机市场的确需要创新性的改变,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一味的升级配置和短期创新。

在笔者看来,眼下智能手机市场在续航、拍照上的一些创新举动,其实并不能代表未来。因为无论是快充还是更好的拍照效果,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或者填补短板。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像当年苹果推出触控屏的iPhone一样,要跳出原有实体键盘的常规思路。

联想跳出常规逻辑

那么联想推出的moto z是否跳出了常规思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答案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现阶段,moto z支持的模块比如电池、投影,其实也是在原有功能上进行扩展。但联想显然并不是短浅的将目光着眼于现在,它看到的是智能手机在DT时代所占据的数据处理中心位置。

简单地说,当手机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时,我们所有的生活、工作都必须在手机上完成。而联想此时推出的模块化手机,就是希望成为一切信息的处理中心,它将用户所有能用到的功能都模块化。这是一种跳出现有思维逻辑的创新方式,它被看好的原因就在于未来可能不止这些填补作用的功能模块,像冰箱、汽车等一切与我们相关的数据生产单位都可以被模块化。

这也是为何陈旭东会笃定,“未来,汽车、冰箱、电视等等各种设备都会是你手机的模块,通过这16个触点进行网络连接和交互,模块化手机会成为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中心。”

据笔者所知,联想正在打造一个以模块化手机为中心的硬件开放平台。联想在Tech World上推出了Moto开发者计划,鼓励企业及个人开发者任意开发全新的Moto Mods™模块,并且专门设立了100万美元的奖励基金。联想将为开发者提供软硬件开发包、早期授权及工程协助,让开发者可以获取所需的全部支持与帮助。

当然,联想模块化手机能否成功,其根本笔者认为在于硬件开发者平台与生态系统能否成型。简而言之,在少量选择下消费者不会对模块化手机有太多兴趣,而当模块化成为一个超市后,消费者就愿意进去逛一逛了。与此同时,开发者也就随之而来。

回到文中我们提出的问题,联想确实已经跳出了常规的创新思路,在智能手机已成型的生态里划开一个口子。在软件层面,联想没有必要挑战互联网巨头,但在硬件层面,联想有望从“设备+云”的战略出发获取成功。

f45c8657903743ccc6b23801f5bb3e0b.jpg

在物联网中,联想扮演的仍是硬件角色,但若要依靠硬件打造生态,那么联想必须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即:足够多的用户和统一的接入准则。凭借模块化手机联想可以获取用户,而接入准则就必须在用户之上建立B端的行业联盟,比如陈旭东提到的车载系统、电视、冰箱等,就可以按照统一接入准则为模块化手机生产模块了。

所以,模块化手机一旦获得了市场认可,那就意味着联想不仅得到了C端市场,也可直接进入B端占领产业链上游。

科技说说,说说科技。由资深媒体人、前和讯网、21世纪网科技频道主编刘勇创办。专栏平台阅读量超过5000万。

文章可见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网易、腾讯、蓝鲸TMT、i黑马、界面、钛媒体、亿欧网、一点资讯、UC、砍柴网、新浪微博/博客等十多家知名平台。

文章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添加作者微信:liuyong-hexu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