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手机生态之争的虚与实

吴俊宇 2016年05月20日 08:30

今天的智能手机行业,大扛生态大旗的厂商有两家,一是小米,二是乐视。虽说“手机+MIUI+米聊”这三驾马车的话术早已不再提,小米的MIUI+智能家居模式却已悄然落地。乐视“生态化反”连续说了三年,虽然听着生硬,但无数次的强调和表述之后,乐视手机和其他几大自生态融合之势也在逐渐凸显。

小米、乐视以生态为大旗,魅族则是和YunOS密切结合,虽然没有把“生态”二字天天拿在嘴边,但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渐扎根深入。360更是如此,做手机、做硬件成为了万物互联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智能手机产业,尤其是智能手机硬件本身的趋同化,中国手机厂商或以系统,或以生态之名以彰显自己与对手的差异化。那么从系统和生态层面真的是中国手机厂商挑战苹果和三星的独辟蹊径还是营销的噱头?这背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生态之论:小米炮轰乐视缘于战略重合

今年4月,在乐视“4·14硬件免费日”之时,小米对乐视发起了一轮进攻。这场战争其实和去年那场战争发起的时机基本一致。去年的3月-6月,小米和乐视之间联系展开了一系列的攻防战,只不过,战争一开始是乐视从手机开始攻击小米,而小米则是从电视入手反击乐视。一来一往,两家的口水战竟打了三个月。

今年小米主动进攻,有人对此解读称,小米乐视之间反复攻防的原因在于小米与乐视的生态战略的趋同。其实,这种说法笔者是有几分认同的。小米和乐视今日之战缘于两家都以生态起家,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两家之间之所以相互攻伐,原因在于多个业务的高度重合——手机、电视、娱乐等等。

但要说小米和乐视生态战略重合,可能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更想把双方的矛盾归咎与业务的重合。因为从本质来讲,小米和乐视的生态其实可能不是一个生态,而且从小米今年话术中一直强调“新国货”来看,小米更多是想复制100家小米,深入到各个行业,用Costco百货商店的模式做电商。

会想几年前小米一直强调“手机+MIUI+米聊”这三驾马车,再看今天的“新国货运动”,你会发现,“生态”二字在小米的字典里提的越来越少。之所以不大张旗鼓的提生态,可能是在生态的探索上,并没有那么顺利。今天的MIUI已经在落地当初的生态理想,但这种理想显得没有当时那么丰满。过多的广告也引来了一定的争议。其实,这并不是生态的错,也不是生态这条路走不通,而是生态在今天这种状况下,可能还有些艰难。

那乐视的生态就走的通?其实小米的生态是“一云多屏、万物互联”,这种生态是我们常见的生态。乐视之所以说“生态化反”,其实是乐视在这之外多做了一些事情:买会员送电视、买会员送手机、充值专车送手机、买手机电视送会员……

“化反”二字带来的作用更多在此,这种生态对于营收有多大的作用,笔者很难预估,但对于盈利来说,可能作用不大。也正是如此,王川会说,乐视在清库存。

生态之虚:连接微弱导致软件生态式微

前段时间笔者在一篇名为《千元机新格局背后:手机入口价值下降、生态逻辑淡化》中写到现在千元机市场的两个倾向,一是千元机单机价格在不断上涨。厂商都在重视千元以上的市场;二是2000-3000元的高端机档位受到重视,千元机不再像过去那样火热。

当时笔者分析说,千元机市场的今日的价值倒垂,其实反映了智能手机作为生态、作为入口的价值正在下降。手机就是手机,手机作为硬件进行盈利才是最合理的商业模式。所谓软件生态盈利的说法,可能只是南柯一梦。

其实,你今天去看苹果的财报也会发现这个问题,生态层面的收益远不如硬件层面的受益。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苹果2015年-2016财年第一财季的报告中可以发现,苹果的营收结构中,iPhone所占比重为68%,iPad和Mac比重分别都是9%,生态服务层面的营收比重仅仅是8%。在生态层面上整合最好,用户付费能力最高的苹果也仅是如此,其实这对于现在提生态的厂商而言,有些缺乏激励作用。

甚至,把硬件做到低价甚至是负利润,同样没办法实现生态的梦想。一个都不肯在硬件上花费更多成本的用户,你怎么能指望他在软件上花钱?所以说,靠软件盈利的思路其实有些苍白。

软件生态的确可以盈利。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花那么大力气绕一大圈不以硬件盈利去赚软件的蝇头小利,这种做法着实令人费解。所以生态在今天这种环境来看,很多时候可能仅仅只是和低价二字相辅相成的噱头而已,很难带来真正的颠覆作用。

“一云多屏”在今天确实带来了一些各个不同产品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层次的改变。甚至,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连接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时用户会说,我仅仅只是需要A而已,为什么还要给我B、C、D。对于用户来说,生态中附带的其它内容毫无价值。所以你常常会看见,一个用户用着苹果的手机,看着乐视的电视,用着小米的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家里装了360的智能摄像头。

厂商们虽然希望用户能够全套产品都用自己的,但是由于每一款产品都是相当独立的,即使联系在一起,也没法带来更深层次的生态互联,所以“生态”二字显得十分式微。

生态之实:真正的生态不只是一云多屏

今天多数厂商已经能够把自家的软硬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一云多屏的空间,但是真正的生态绝不仅仅只是一云多屏。一方面,生态其实要有内在的融合,各个不同的软件服务之间要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而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这种生态观可能还是有些狭隘,IT迈向DT的生态观可能会更为宏大。

今天的小米为什么要做完手机之后,还复制100家生态链企业,这是因为,小米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复制形成一个竹林,保证小米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掌握入口,维持自己的体量。今天的周鸿祎为什么要做手机,因为在他看来,手机是通过IOT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必经过程,他现在做手机,做大量硬件产品,其实都是在为未来打好基础。今天的魅族为什么要和YunO合作,甚至自己的魅蓝直接搭载了YunOS系统,其实也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连接之中占据主动。

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一直都存在着手机生态的虚实之争。虚,虚在生态本身的羸弱。甚至生态已经被当成是一种营销、公关的手段,正如今天国际政治格局中所谓的“制度之争”。这种生态绝非用户要的生态。生态之实,还是要“实”在未来。所谓的生态还是要通过OTT的方式覆盖现有的小生态,正如微信颠覆短信和电话一般。

手机厂商真正想做生态,还是要像谷歌和苹果一样,真正在用户粘性上做到完美,在产品层面上取得胜利。生态永远都是结果而非目的,生态其实只是产品的附属而已。想凭空构建一个生态,其实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苹果手机如果不能在软硬件上实现完美的结果,苹果在生态层面的强势也根本无法凸显。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IT迈向DT甚至是ET的阶段,一款手机已经无法容纳下现在的生态格局。周鸿祎曾经公开谈到,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是人手一部,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入我们的生活,比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VR头盔、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本质上都是不同形态的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将有多种智能设备接入云端,很多企业都会变成服务业。360在这方面,两年前就在转型。再去看今天的YunOS,其实也是这样的思路,用服务和赋能的思路去和手机厂商、硬件厂商、汽车厂商做连接。华为更是如此,在5G和物联网层面的布局直接把自己作为管道,用“云管端”的方式把生态上升到了改变传统产业的维度。

再去看前两年很多厂商所谓的生态,其实就会发现,它们的生态与这些巨头相比,还是狭隘了一些。从小米把“手机+MIUI+米聊”的话术改成“小米生态链”的话术,更能看出这种思路的及时转变。所以说,智能手机生态之争虚实之间,其实还是真正看到“实”的存在,如果被手机厂商们公关战的生态观点所绑架,那么真正的“实”就会被忽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