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分析师,张晓云释疑华为在IT寒冬逆生长谜团

尚吉刚 2016年05月26日 08:37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全球IT产业遭遇阵阵寒流之际,华为却交上了一份堪称华丽的业绩报告。为什么曾经的中华酷联现在只有华为还处于第一阵营?为什么在4G时代起跑速度并不算快的华为今天能够逆势飞奔,还将赶超苹果三星当成中期目标?为什么不善于打口水仗的华为,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广受用户追捧?

在4月1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通过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的演讲,我们可以管中窃豹地了解到华为的“the new thing”——基于集体智慧的“全球蜂巢模式”,给华为带来的改变和赋能。

全球蜂巢模式,华为弯道超车的新引擎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来说,最近和未来几年都将很难熬,因为这个市场几乎确定几年内将达到饱和。据市调机构Gartner预测,2016年智能手机出货增长率将首度跌破一成,预估只剩7%,创史上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却还有手机制造商的业绩报告逆势而上,是不是非常神奇?

华为确实做到了。据IDC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华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突破1亿部,也是历史上第四家实现一年内出货量超1亿部的手机厂商,其它三家分别是三星、苹果和诺基亚。华为全年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4.3%,是2015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制造商。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为的季度和全年增长数据说明华为已经成长为国际性品牌,因为它的出货一半来自海外。

在品牌方面,华为在Brand Finance公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百强”中排名第47位,而去年的排名是94位。华为手机在近两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增速明显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却成为逆势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与苹果和三星的份额差距在迅速缩小。华为成为了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的标杆。

对于华为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表现,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华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而在此次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的核心称之为“全球蜂巢模式”。简单来说,张晓云将华为全球17万员工比作一个巨大蜂巢里的蜂群,这蜂群没有固定的领导者,而是基于对生存的渴望,蜂群里所有的蜜蜂都在朝一个方向飞行,这个方向就是要为人们提供更便捷实用的智能手机。

在华为“全球蜂巢模式”之前,很多公司依靠的是另外两种模式成长,一种是以乔布斯、马斯克为代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硅谷创新大师模式,另外一种就是以三星、索尼为代表的日韩巨无霸型全产业链创新模式。而蜂巢模式,更有利于形成协作共赢,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原型。

比如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三个制度,集中研发创新制度、全员持股制和轮值CEO制度,能够让每个员工成为创新的主人和创新成果的收获者,再加上私有制的公司性质,可以使华为能够坚持自己的研发为本信条、坚信集体智慧的力量,在长跑式的竞争中超越一个个以往看似不可能超越的对手。可以说,这是一个基于集体智慧的模式,是一个充分利用Web2.0经济潜力的模式,也是一个民主和资源开放的结构。

B2B和B2C存在鸿沟,但蜂巢模式可以借智弥合

其实华为在几年前宣布将发力智能手机的时候,很多人都评论擅长B2B业务的华为,做不了B2C特征明显的智能手机。但事实证明,华为的蜂巢模式具有很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进化能力,使华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

如果仔细研究蜂巢模式,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的Web2.0时代其实就是蜂巢模式的基础。蜂巢结构是严格的六角柱型体,这是一种用最少耗材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的科学结论。由于科技进步,人们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顺畅,人们的工作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变,更多的人采用“星巴克办公室”,人们工作不再需要实际办公室,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处理业务。与之对应,企业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工作,更重要的是,传统上自上而下式的决策方式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华为基于Web2.0时代的公司组织方式,也就是更多的借助工程师的群体力量。

华为在全世界不断打造创新的蜂巢,旧金山、伦敦、巴黎、莫斯科、日本、印度、中国等16个研发中心遍布全球,同时还拥有28个联合创新中心。17万员工里有40%的研发人员,过去十年投入研发资金达到370亿美元,这些蜂巢里的蜂群只向一个方向飞行,那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手机。这里的“好”,却不是强调宣传上的某项第一来炫技,而是更在乎是不是真正好用、耐用,这种务实的创新,帮助华为收获了自己的忠实粉丝。

17万员工组成的蜂巢并非一成不变,现在华为有4万名外籍员工,与ARM、哈曼卡顿、施华洛世奇、徕卡等厂商合作,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做到极致,并且善于利用产业协作进行融合创新,这使得华为在消费市场上由不起眼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引领创新的领导者。

华为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

虽然华为的蜂巢模式为我们解开了华为之谜,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学习这种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却并不是重点,而更应该看到华为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因为华为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如果为了走捷径而只学去了蜂巢模式的外壳,却将内涵丢弃,那无疑就是本末倒置。

现在回过头再看华为的发展,相信很多人还是会很有感触。就比如我,在3G时代,我对华为手机的印象平平,配置平平、体验一般,而且产品更新换代也太慢。但华为智能手机在用户的批评中逐渐成熟,而且在很多智能手机追求各种五花八门黑科技的时候,华为手机的信号质量、品控和更为平衡的性能、功耗选择,慢慢凭借皮实好用的口碑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粉丝群体。

当更多的智能手机品牌击穿一个个低价记录后,华为明确提出了不亏本做手机,而事实也证明,消费者虽然更换手机的频率颇高,但他们希望在正常的产品生命周期内,手机不要三天两头出质量问题,就像大家购买时装,可能穿过一两季就换新了,但他们接受不了在穿上几个月之后就开线之类的质量瑕疵。

口碑需要慢慢积累,正是因为华为手机的皮实与耐用,还有产品的品质与创新一步步提升,让人们对华为手机越来越信赖。这才是更多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不管华为采用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模式,其“为消费者带来更好手机”的根本从未动摇。

华为模式说到本质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沉下心把产品品质做好,通过创新做好自己擅长做的,并且通过开放合作的模式,帮助自己完善自己不擅长的那部分,最后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去把一个个消费者路转粉。不取巧、不抄近路,华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捷径,那就是不走捷径,把用户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变成一个个创新的机会点和加分点,这也使得不善于打口水仗的华为,在社交网络盛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逆势成长的典型。

华为的故事看似奇迹,但却并没有借助魔法。华为的奇迹,由一个个华为员工经年不息的努力构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