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死,三点发人深省的认识

顾嘉 2017年12月22日 21:52

这个冬天确实不太平。几天前,有人在故事书的微信群里发了一个帖子。帖子来自一位绝望的主妇,开头是这么写的——

我曾经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老公忠厚善良、一对儿女乖巧听话。我老公欧建新本来就职于中兴通讯下属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某研发组的主管,更是我们一家四口的精神和经济支柱。可是12月10日这天他突然在中兴研发大楼坠楼当场死亡。我们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岁的儿子以及2岁的女儿,四个年迈的老人茫然失措,让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将来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连串的感叹号和问号,隔着手机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浓浓的绝望情绪。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2017年12月10日上午,程序员欧某新从中兴通讯的大楼顶上一跃而下,留下四位老人和一对年幼的儿女,结束了42岁的生命。

人在中年,却选择了终止生命。

在知乎上,IT业资深猎头克里斯蒂娜酱这样评价——

他的前半生,是典型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勤奋,成为中产阶级,改变贫穷命运的故事。如果不是这场死亡,他可能和千千万万个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成就的男人一样,过着表面上妻贤子孝的幸福生活。可是,这幸福背后,是压力,难以喘息;这幸福背后,是薄冰,一击即碎。他的后半生,除了坠楼的那声巨响,一切化为烟云。

我在深夜读到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但愿是巧合,最近半年来无论是运营商、设备厂商还是应用服务商等,都爆出了员工轻生的新闻,对于这个多金、稳定的行业来说,确实显得有些不正常了。

2017年7月,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员工在家中自杀身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7年9月,网络电话应用Wephone创始人兼开发者苏享茂自杀的消息曾刷爆网络;

2017年12月,中兴通讯下属分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欧某跳楼自杀引发行业热议。

事实上,全球通信业的困局并非在国内才有。给人留下慵懒、闲散印象的法国是欧洲高福利国家的典型,其中的法国电信作为欧洲第三大“国企”被法国人视为梦寐以求的工作地,但谁都不曾想到2006年推行的内部改组计划让法电解雇了2万多名员工。2008年起,这家企业持续性发生了24起员工自杀事件和13起自杀未遂事件。“自杀潮惨剧”正是因为部门重组和过度竞争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员工压力。

这个行业究竟是怎么了?曾经人人羡慕,如今人人自危?是行业遭遇寒冬,还是个人因素干扰?从个人、企业再到行业,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或许除了同情与不安,我们还能聊些别的什么。

行业:凛冬已至,我们该何去何从?

2001年,华为风头正劲,年度销售额达到220亿、利润达到29亿,任正非却在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大谈危机和失败,这种浓重的忧患意识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议论和反思。

文章里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事实上,这篇文章在今天读来仍然毫不过时,甚至可以说更加应景。通信行业确实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一场“劫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如果说上面这两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一组更加直接的数据。2017年1-10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1127亿元,同比增长68.1%。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0660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你还会为通信业务收入竟然还在保持增长心中暗喜?别逗了,我们看这组对比:业务总量增幅68.1%,而收入增幅只有6.3%,两者竟有10.8倍!要知道这个差距在近两年一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同幅增长再到后来越拉越大的量收剪刀差,现在这个词儿应该改改了,改叫量收增倍率。


如果非要自我安慰一下,尽管差距越拉越大,那条收入曲线好歹还是向上走的。

这就是今天整个通信行业的现状,业务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业务收入却增长乏力,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这条增长的曲线走到拐点开始调头向下?这还仅仅是收入情况,如果我们要测算的是利润,那个差距会更让人心碎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通信运营商的日子不好过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又会有什么好日子呢?这也是我称之为行业凛冬的原因,绝不是危言耸听。

彼时华为正值快速发展期,任老板尚且称之为“冬天”,那么今天的华为、中兴以及一众设备厂商们体验着的可能已经是“河外星系”的温度了。过去一个项目的利润,现在不知道要靠多少个项目去顶,还要靠大量赠送、置换才能保证“不丢地盘”。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呢?

从行业发展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恐怕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邮电分营、政企分家,国内运营商经历了好几次分分合合,尽管也曾有着明确的定位区分,但肩负的核心使命都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由于通信事业涉及国计民生,国家也对运营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凡是涉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几乎是竭尽所能地支持。那么大规模的资金从哪里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恐怕也是通信行业黄金十年的内在逻辑,是支撑三大运营商超高速发展的核心前提。

一言以蔽之,通信业的快速发展是国家意志更是国家使命。

如今,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技术发展水平已经不再是“落后挨打”,更多是在引领全球。记得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讲欧洲人为什么不在地铁里看手机而是看书,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好学,而是大部分欧洲的地铁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没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区域了。这在几十年前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换句话说,国家交给通信行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光荣地完成了,至少已经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基础通信设施网络,而且还不止一张。如今,无论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都拥有着世界级的通信网络。

这难道不是过去几十年通信行业快速发展最好的成果?正因如此,我们才应当心怀敬畏,毕竟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有可能意味着退出历史舞台。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信杨杰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提到信息通信业在新时代要完成三大使命,即:“建设网络强国、打造一流企业和共筑美好生活”。(窃以为除了第一点,通信运营商在另外两点上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的。)

对历史敬畏、对现实敬畏以及对未来敬畏。但愿通信业可以重整雄风,走进第二个黄金十年,那个机会来自5G还是别的什么,我们翘首以盼。最近在彼岸闹得沸沸扬扬的“废除网络中立”或许是个端倪,意味着通信行业将要迎来一场新的剧变。

企业:理性发展,重建机制体制

我一直在期盼着那么一天,通信企业创新不仅仅停留在“花式降价”上。这话看上去有点儿政治不正确,尤其是在这个不断宣扬“提速降费”的国家。

但是,不断降低资费确实已经成为了某种常态,以至于我总感觉有一天通信运营商会被归为“公益类”企业的行列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不过,所有降价促销不过是某种经营思想的外在表象,现象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聊聊另一个话题: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们常常可以在通信行业内感受到一种比较奇怪的情绪: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满意。你可能会说,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并不算什么特例。但通信行业的这股悲观情绪并不是间歇性的、周期性的,而是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里以某种节奏不断扩大、强化,自上到下莫不如是。

具体到运营商,从国有资本和经营者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家认为投入了巨额资金且是“专项经营”,那些收益不过是国有资产的保质增值而已;另一方面经营者认为收益主要来自于自身对市场的把控,双方都觉得是天经地义,都认为自己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自己是吃亏的一方。稍微“理智”一点的经营者就会为了防止鞭打快牛不断调低资方的预期,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来降低收入甚至丧失一定的市场机会。

从表象来看,机制僵化,推诿扯皮,论资排辈,懒政怠政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触目惊心地存在着,但似乎谁都无能为力被明目张胆地忽略了。如果深谙人性的话,这些现象只是“果”,更加深层次的“因”说到底还是“权-责-利”不对等。没有将个人收益与组织利益挂钩的奖励机制,同样也不会有将组织损失与个人过失匹配的惩戒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锅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解决这个深层次的矛盾,改革都很难真正落地,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看好联通混改的原因。

激励机制的缺失和扭曲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相互制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就营造了一种导向和氛围,鼓励了员工片面地追求上级满意、应付考核,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取悦与迎合上级组织上面,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员工的工作态度会在环境影响下逐渐懈怠下来,甚至出现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现象。运营商如此,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会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从业务发展层面来看,运营商也面临很多困境。主营业务被旁路和替代风险日趋增大、用户层面的运营能力显著缺失、核心能力空心化现象屡见不鲜、沟通和协调成本越来越高、管理复杂度和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在困扰着企业以及企业中的员工。

个人:储备能力,抵御产业结构风险

中兴员工跳楼事件之后,舆论讨论的焦点还是中年危机。不知道是自己年岁渐长,还是受到环境影响,身边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聊起中年。

实话说,“中年”这个词语第一次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似乎是一篇据说是姜文写的《狗日的中年》,文中对中年的那段描述十分精到——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后来就发现激情对中年人是一种浪费,梦想对于中年是一个牌坊,守得住忠烈,还要做得好婊子。”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到中年,除了焦虑,剩下的似乎还有深深的孤独、深深的无力以及深深的绝望。

消解负面情绪,仅仅依靠“山顶一寺一壶酒”可远远不够,更加可靠的还是让自己拥有足够抵御风险的能力。

如何在体系内拥有抵御系统性风险以及体系外风险的能力?总体说起来就是眼光、勇气、胸怀与脚踏实地。

眼光:识别风险的能力

大部分的职场中年都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主力,每天忙忙碌碌。但越是如此就越应当建立某种更高的视野,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大船快要沉没就别让自己沉浸在“一等舱”的幻觉里。如果发现情况不对,要积极寻找新的机会。

勇气:纵身一跃的力量

如果仅仅停留在“风险识别”的阶段,你仍然没有办法抵御风险。大厦将倾,就得快步逃离,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纵身一跃。很多顾虑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想象力太丰富,或者说自信心太缺乏,最怕的是,自己确实没有竞争力。如果认清了现实,最需要的不是万全之策的考虑,而是勇敢突破现状做自己。

胸怀:感恩奋进的心态

即便离场,也请优雅转身。不管怎样,都是相识一场。无论是在什么单位、什么部门、什么岗位,你都得承认是这个组织、这个平台、这个机会让你得到了足够的历练。就算确实没有增加本领,至少也提升了忍耐力。

脚踏实地:真实可靠的才干

身边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通常不喜高谈阔论,却将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需要关注的是,想要拥有足够的抵御风险能力,至少需要练就一些“跨界”和“叠加”的真才实学,假如你是专业销售、又懂社群经济,那么你就可能会“化合”出互联网营销的能力。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年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我有几句话送给正在以及即将经历中年危机的你们——

1.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若干年后,一定会欣赏今天的勇气;若干年后,可能会理解今天的苦衷;若干年后,未必能原谅今天的懦弱。

3.所谓生命,就是自己和时间相处的方式。所谓“生”就是你的时间,所谓“命”就是你做的事。人生过半,不如真的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光阴。

中年,不是终年。人生下半程,可能才刚刚开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