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央企工业4.0之梦是要做中国GE,凭啥胜出?

陈志刚 2016年05月30日 11:02

北京.永定路.2016年5月23日。

笔者跟随国资委宣传局走进一个一家央企,探访央企的科技创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工业4.0发展之路。

恢宏的大楼与习惯的北京国企大院,平静有序的人群和森严的门卫,让人很难置信,这家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单位,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梦想助力中国的工业4.0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

这要从航天科工集团在中国推出的首个工业4.0平台航天云网说起。

来自航天系的工业4.0平台:航天云网

这可能真的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本的工业4.0平台,出自中国的航天系统而不是其他,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中国的航天军工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无疑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没有之一。

官方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15日正式上线至今,航天云网的注册企业用户已经达到11.6万,日均访问量2万次,发布量3500条,累计交易发布15000条,涉及金额达到160亿,而成交的金额也已经达到25亿。

作为一个定位于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理念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化创新服务平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寄予厚望,他曾经对媒体表示要把航天云网打造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航母编队”,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

在高红卫看来,航天云网是对于“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国家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创新创业为发展路径,以塑造新的工业形态为使命”的关键所在。

航天云网董事长舒金龙说,航天云网是一个产业横向整合平台,也是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但是与德国的西门子和美国的GE不同,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同,航天云网如果想成为适应中国的工业4.0平台,就必须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路径。

所以,在定位上,航天云网以云制造为核心,构建了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三位一体的有机协同业务体系。

云制造是航天云网的核心,航天云网通过云制造为中国的制造企业提供供给与需求的交易撮合、设计资源共享、生产虚拟化以及核心资源(软件、专家、专利、标准)的共享。

从交易撮合开始,到设计、生产、知识、人力资源,通过一个整合的平台,为中国的制造业打开共享经济的新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可以说,交易撮合是源头,生产资源虚拟化共享是基础,中小制造企业可以在航天云网寻求到最优质的生产线与国际一流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也可以共享顶尖的专家资源,共享智力成果。

这就是航天云网的价值所在,云制造可以迅速地降低中国制造业的学习经验曲线,提高先进技术扩散速度。

航天云网的一位客户,张宏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航天云网提供的大型工业软件,按需使用和在线使用,按需付费的模式,降低了自己购买大型软件的成本,也为自己使用大型工业软件降低了门槛。

初始势能:航天科工为何用430多亿需求为航天云网加速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航天云网在走向中国最大的工业4.0平台的路上,也需要这样一个支点:迅速扩大注册企业用户规模,成为中国制造业核心制造资源的聚合者。母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的做法是:2016年将在航天云网发布430亿元的协作采购需求,包含生产加工、研发设计、试验、计量检测等五大类,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

这是航天云网的初始势能,很高。

对于航天云网来说,这解决了早期市场阶段,企业用户为何而来的核心问题,航天科工集团430亿的订单为其注入了磁吸力。航天云网的一位用户蔡磊,也是航天科工集团的供应商之一,在谈到航天云网的价值时说,航天云网显著的降低了服务军工企业的门槛。在他看来,传统上明明知道客户的需求,但是找不到对的人,进不去,就是产品再好也很难进去。

通过在航天云网发布的需求,企业可以直接找到正确的人,理解正确的需求,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更关键的是增加了透明度。

这与航天云网的“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以及“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业态目标相一致。

当然,对于航天科工集团而言,也实现了“采购公开化、交易透明化”,改善自己的供应商体系,更为关键的是航天科工集团通过航天云网的430亿订单,从自身的采购需求出发,拉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整个制造业的生态,从这个角度,航天云网其善莫大焉!

禀赋论:为什么航天科工成为时下之选

自身资源禀赋是航天科工能够成为时选的基础。

航天云网孵化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室,在航天二院,李伯虎院士是中国最早提出云制造理念的学者,在这里,可以看到自主研发的高端工业设计软件,也可以看到先进的3D打印机床,激情冲劲十足的创客工程师。

“航天云网”就是依托李伯虎院士在2009年提出的“云制造”概念打造。

在跟随国资委宣传局随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单聆听了李伯虎院士对云制造的精彩演讲,也屡屡听到航天科工人对自己完整的制造专业技术体系、专业门类齐全、人才队伍优质,尤其是对李伯虎院士对云制造的前瞻性预见和推动,都充满自豪。

所以,中国制造业第一个工业4.0平台出自航天系并不为怪,而是顺其自然的之作。

当然,这与航天科工管理层对制造业发展的理解不无关系。

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曾指出:中国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不是全球制造强国。工业企业广泛地分布于工业1.0、2.0、3.0状态之下。

他认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构建战略应该是:首先提供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横向软整合平台,待形成具有广泛产业带动作用的各类核心企业之后,再由这些核心企业逐步垂直整合业内企业,最终整体上落脚于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车间、智能化企业这些坚实的智能制造物理基础之上。

航天科工人愿意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际,工业4.0跨越之时,主动站出来,承担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的一份责任,可谓担当。

未来挑战与趋势:工业制造业资源云化与专业化裂变

走访完航天科工集团的航天云网,笔者颇多感触,时下中国缺少向航天科工集团这样安静做实事,踏实推动产业改变的力量。

对于航天云网,笔者认为工业制造资源,尤其是航天科工集团自身的制造装备资源,比如设计能力资源共享、生产制造工厂的虚拟化、工业设计及协同软件虚拟化和云服务化,应该成为航天云网的核心,从航天科工集团自身的制造业生态发展开始,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模式,形成一个生态型、开放的新型云制造业有机系统,才能获得源动力。

而目前航天云网的众创空间和工业品商城,则可以通过专业化裂变的模式,通过独立品牌、独立运营,对阿里巴巴,探索新路径。

当然,笔者还认为,对于航天科工集团而言,如果能够在金融资本运营与云制造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探索,则可能是更加有助于推动航天云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有能量的工业4.0平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