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一个消费电子巨头正在大踏步冲进来

陈志刚 2016年05月30日 11:04

华为研报:从自信走向自信的巨人

本报告是关于华为消费业务的专题报告,是华为消费业务的全景图,我们以碎片缝衣的方式,力图通过公开的信息,为公众展现一个新的消费电子巨头:他是谁,来自哪里,又走向哪里。我们将每半年更新一次报告,始终相信专注的力量。我们认为,华为正在向持续用户经营转变,利用从B端(企业)到C端(消费者)的高势能顺流而下,信息消费BAT之外的第四极已经成型,中国进入BATH格局。

一组数据证明华为是中国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第四极,从BAT演变为BATH,而这个H是BAT的底层逻辑和支撑

一般意义上,互联网世界的人们习惯于把BAT称为互联网三巨头,而往往忽视掉来自传统行业的巨头从底层向上野蛮而快速的生长。在我们看来,华为,一个通信设备巨头,在其主航道上的针尖战略迅速的达成之后,正在互联网领域与BAT拥有相同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基础性的、底层逻辑性的、甚至是父体性的。

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把互联网从信息消费的视角去结构,由BAT构成的三巨头,应该改写为BATH,从蝙蝠(bat)到澡盆(bath)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契合中国互联网+的大背景,天上飞的远不如放在地上盛在盆中的水更能给与中国的经济带来更多甘露。我们来看一组客观的数据:

华为消费者业务2015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同比2014年大幅增长接近70%;

华为智能手机2015年全年发货量1.08亿台,同比增长44%;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9.7%,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三;

2016年1月,华为全系智能手机发货量突破1208万部,同比猛增93%,这是华为连续第四个月发货量超千万部。

华为在全球共有34000家门店,全球品牌认知增长至76%;

理解华为2C的消费者业务战略应该从理解华为的主航道战略开始

管道是华为的主航道

所谓华为的管道,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如此表述:华为未来聚焦“管道”,即聚焦所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接,而不会涉及信息或内容,华为未来业务会围绕“管道”战略展开(2014年)。

华为应该怎么能对应这个时代? “我现在不知道”任正非说, “有一件事情我知道,就是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又越来越不赚钱”,而且只要这个流量基础在,“我们总有一天能找到我们赚钱的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以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社交网络为显著特征的ICT技术,将成为引领下一轮发展的新浪潮,预计到2025年全球有1000亿终端连接网络(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语)。

我们可以理解为,华为一方面积极满足已经正在如同洪水般爆发的流量对管道的需求,同时枕戈待旦寻找在流量海洋中卓越的商业模式,迎接新的星辰大海。

一个故事:华为终端为什么不拒绝高通的芯片,日本的工艺?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就是为华为的主航道管道业务服务的。

比如当你听到任正非说“我觉得无线比有线更有希望搞明白最终客户需求,因为无线在离客户最近的地方,比较贴近人的基本需求。”时,你就不应该惊讶为何华为在经历短暂的犹豫和摇摆之后,迅速的发力智能手机并在短短两三年内站上了全球智能手机的第一梯度,因为智能手机与无线业务紧密相关且离客户比最近还近!

任正非曾经举过一个关于终端的故事,用来形象的说明华为在产品和技术上的路线策略,即适度超前的领先策略。

故事是这样的:“前年(2013)我们决定让日本的能力为我们所用,在日本建立一个终端工艺研究所,把日本短薄精小的工艺能力聚集起来了,日本研究所就做得很好。我们在日本构建大规模的工艺能力,应用软件让想象丰富的中国人来开发,正好对应人们未来对软件的需求。这两个能力结合起来,世界不就是你的了吗。”

众所周知,华为有自己的海思芯片,很多人会质疑按照华为的习性,华为终端是不是应该更多的采用自己芯片,而不是高通的?如果放在以前,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在现在的华为看来,“用最先进的工具做最先进的产品,要敢于投入。把天下打下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也就是说,用现有东西服务天下,再来让天下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天下观,只不过更大,更加契合现代商业伦理和全球化的变革趋势。

任正非自己话对此有极好的诠释,他说: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在技术上不应该持有狭隘的立场,我们不知道世界未来怎么演变,也不知未来谁胜谁负。

未完

OK,作为一份报告,这只是第一部分,我们会陆续发布该报告的其余内容,当全部公开之后,我们将提供电子的版本下载,欢迎你关注微信公号:水煮通信,关注我们公布的下载信息预计本报告分6期陆续发布

关于作者

天下运营商TMT研究组:陈志刚、贾俊

报告日期:2016年4月首次报告

推荐文章